2)等有钱了_七十年代真夫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头的禁,只怕开这个口子,以后各色各样的人都找上门。

  街坊邻居再好,也比不上自家人要紧。

  赵秀云脑子转开,寻思有没有两全的办法。

  她一时没有好思路,一连好几天都愁眉苦脸。

  正赶上翟燕生孩子,她是大媒人,照理婆家要送大份的喜蛋过来,郑大会他妈亲自送过来的。

  长辈上门,赵秀云赶快请人坐说:“怎么还让您亲自跑这趟。”

  郑母新得的大孙女,高兴得不行,说:“嗐,我这闲着也是闲着。”

  她把孙女炫耀一溜,才说:“哟,你家两个都不在啊?下回叫她们摸摸妹妹,我们也沾沾你家姑娘的好。”

  那真是十里八乡,谁能生出这样两个孩子,祖坟都在冒青烟。

  赵秀云谦虚笑笑说:“一人给沾一半吧,全沾我可不敢。”

  “那是你要求高,我们能有一半我就偷笑了。”

  郑母也是不急着回去照顾儿媳妇,人家娘家妈在呢,索性摆架势要唠嗑,聊着聊着就聊到工作上。

  她是市妇联主任,已经是快退休的时候,不过总有许多放心不下,说:“重男轻女、封建传统,咱们妇联的工作,说实话一直很难展开。尤其是经费不足,我是想鼓励女孩子上学,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现在读书学费都不贵,沪市整体生活水平已经是全国前列,就这样,还是有许多女童,因为家庭等各方面原因,而上不了学。

  赵秀云也在妇联工作过,当然知道其中有多少困难,跟着叹气说:“是难啊,以前还遇见过一户,男人打她,我们去劝,反而说我们多管闲事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恐怕才是妇联工作的真实写照,只有鼓励广大妇女同胞站起来,学会自立自强,才是正经路子。

  读书,就是很重要的一环。

  很多人家没有这个意识,情愿女孩子小小年纪在家干活,也不愿意送去上学,如果说能有人资助的话,不占的便宜白不占,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女童的受教育权。

  经费不足,确实是大问题。

  赵秀云灵光一现说:“其实资金筹措,也不一定要等拨款。”

  除了拨款,那就是捐款,郑母不是没想过,不过各家都不富裕,也捐不出来多少,她叹口气说:“那个不容易了。”

  对寻常百姓来说不容易,可是对王梅来说,却是个拿钱换名声,救自己的好机会,互利互惠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赵秀云把王梅的情况一说,郑母显然有些顾忌,她也是不太爱搞这些的人家,但要是能帮助更多人,也不是不能做。

  她略微蹙眉说:“也要看她的意愿。”

  这个再简单不过,赵秀云说:“我马上找人问,明天府上拜访,您看方便吗?”

  两家这样的交情,郑母倒没说不同意,只说:“你先问吧,我再想想。”

  说白了,也要看捐多少,

  请收藏:https://m.aptfon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