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12、613节 仓皇北顾…只能投奔李洛了_葬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极大的民心。很多担心一贫如洗的人,也不担心了。

  唐国拥有最先进的古典工业。水利锻锤等技术和规模化制造,以及领先于时代的管理制度,加上工匠地位的大幅提高,都让唐国的金属铸造水平大大跃升。

  一年多点时间,就能铸造几千万银元和几百万贯铜钱,除了唐国谁还能做得到?

  崔宪说道“库中还有白银三千九百万七十多万两,可铸造银币五千余万元。等到明年,就可全部铸造完毕。只是铜料不够,工部铸造火炮用了许多,用来铸造铜钱的就少了。”

  矿业司王玖出列说道“大王放心,赣州和扬州连接发现铜矿,快要出铜了。我大唐将再无缺铜之忧。”

  矿业司之所以能找到大铜矿,是崔秀宁告诉他们,后世的铜陵和铜矿市有大铜矿的缘故。不然,他们找一辈子也找不到。

  说实话,虽然唐国拿出了大量银元兑换给百姓,但国库仍然有大把的银子。

  完全不差钱。

  但唐国缺的东西也很多。最缺的是人才,粮食,耕牛,布匹。

  还有硝。

  户部尚书吴镇楼道“大王,因为兑换,银行收回了大量交钞和度牒,不用实在可惜。能不能通过商社,在北方花掉?”

  李洛摇头,“北方百姓,亦是我华夏赤子。海量的交钞,一旦投入北方,那物价就会暴涨数倍,北方百姓就没有活路了,元廷不会有损失,大不了多印就是了。”

  他为何不这么干?因为虽然会给元廷带来麻烦,可最终买单的还是底层百姓。这么干只是一时爽快。可李洛终究要收复北方的,这么干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么?

  北方多饿死几百万人,将来的大唐就会少几百万人口。在人口资源至关重要的古达,这纯属目光短浅。

  除非北方干脆不要了。

  文天祥也道“大王英明。此举万万不妥。臣以为,可用来和元廷购买牛马,要是忽必烈不要,那就只能付之一炬了。”

  很显然,文天祥的目光远比吴镇楼高远。

  李洛点头,苦笑道“忽必烈是不会要南方的交钞的,就是真金白银他都未必想要,这点寡人可以肯定,还是付之一炬吧。”

  所谓打经济战搞垮敌国,不是不可取。可偏偏唐国不能用。因为唐国是志在天下一统的,敌国的百姓,早被李洛看成大唐将来的子民。

  北方百姓不能多死,梁国宋国百姓同样不能多死。就算大理百姓,也不能多死。

  那是他李洛的!

  天师府大天师郑思肖出列奏道“大王,上古失传典籍古文字,已经全部译写完毕,我华夏信史,已提前八百年亦!而且更加详实,请旨是否刊行天下?”

  李洛心情激动的说道“刊行天下!要让天下人知我华夏文明之久远!传旨,设立华夏藏书殿,收藏古今

  请收藏:https://m.aptfon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