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关于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主要理论_犯罪心理学书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外的个体犯罪原因理论多种多样,有些理论也涉及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现概括为八个方面,作如下简介:

  一、本质相异论

  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涉及对犯罪人的看法问题。较为古老的一种看法是,犯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同普通人(守法公民)相比较,是本质上完全不相同的人,这就是本质相异论。又可分为生理上的异质论与心理上的异质论两种。

  〔1〕变态心理机制是指由人格障碍、精神疾患引起的犯罪行为。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机制,是根据阿德勒把补偿缺陷、追求优越看作个体内驱力的理论,而提出的犯罪行为机制。当个体由于躯体缺陷、社会经济条件差、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不能获得成功,产生强烈自卑感时,往往希望获得适度补偿或过度补偿。在过度补偿情况下,如果选择方式不当,可能造成犯罪。

  所谓生理上的异质论,是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新、旧人类学派持有的观点,他们把犯罪人看成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理结构上(如体型、血型、染色体、内分泌、脑电波等)与正常人有所不同的人,认为生理上的异质或部分异质是发动犯罪行为的驱力和机制。从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论到现代关于犯罪者的孪生儿研究以及其他生化研究,实际上就是强调生理上的异质(或部分异质)与违法犯罪的因果关系。

  稍晚一点的研究者持心理上的异质论的观点。20世纪初,美国犯罪学家戈达德和格卢克夫妇进行了违法犯罪行为与智力落后关系的研究,认为违法犯罪者智力水平低。有些临床心理学家认为,违法犯罪者具有人格障碍的特征。其典型症状是:攻击性、破坏性、低度的忧郁感、行为盲动、情感冷漠、责任感缺乏,不善于吸取教训,也不因受到惩罚而悔悟。有的犯罪心理学家和精神医学家还企图找到某种犯罪人格(criminalpersonality)作为发动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和机制。美国华盛顿特区伊丽莎白精神病院的两位医生(YochelsonSamenou)宣称他们发现了犯罪人格;1〕其特征是:有犯罪意念,经常寻找违反法律的兴奋,怨恨生活安定、富裕条件下的人,与犯罪团体有密切交往联系,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谋利,表现出不正常的和自私的工作态度。他们还宣称,其所发现的犯罪人思想模式是:生活在一种没有信任与忠诚的世界里;可以不依靠他人而活,却要求别人为他提供一切;认为温厚是软弱,对他人冷酷无情,常有愤怒反应等。上述见解,是把犯罪者看作心理上异常的人(狂人、智力低下者、性格异常者)或具有某种

  请收藏:https://m.aptfon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